YNAO OpenIR  > 其他
S星的红外测光研究和ISO SWS01光谱分析
杨孝鸿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王建成 ; 陈培生
2006-06-09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学位授予地点北京
学位专业天体物理
关键词Agb星 S星 红外研究 2mass Iso
摘要S星是一种特殊的红巨星,通常被作为正常的M星与C星之间的中间状态,与“第三次挖掘”过程和S-过程紧密联系,而发生在恒星表面上的C/O和S-核素的变化正见证了M-MS-S-SC-C的演化。然而随着对无Tc(锝)S星的认识,人们逐渐意识到S星不再完全是真正的AGB星,而是一个受到双星S星(无Tc S星,外赋S星)污染的一个星类。通常将处于AGB演化阶段的有Tc S星称为内禀S星,将处于双星中的无Tc S星称为外赋S星。GCGSS星表(S星星表)里就可能含有大量的无Tc星。S星在红外波段上的性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不仅因为S星与M星、C星在大气、星周环境里化学物质构成上的异同可能会表现在红外波段上,还因为内禀S星和外赋S星有着不同的红外特性。为此, 本论文基于IRAS、2MASS及MSX的测光数据和ISO SWS01光谱对S星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主要结论如下: 1)对GCGSS星表中收录的1347个S星进行了交叉证认,从而获得528个S星的2MASS和IRAS的红外测光数据,其中有174个S星的MSX的A波段数据。基于这些2MASS、IRAS和MSX的测光数据,我们研究了内禀S星和外赋S星的红外特性,从而获得了有效区分两类S星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我们筛选出256个内禀S星的候选星和147个外赋S星的候选星,并认为GCGSS星表中可能有38±8%的外赋S星。 2)我们处理和分析了ISO观测到的所有17颗S星(2颗为外赋S星,另15颗为内禀S星)的ISO SWS01光谱数据,并且初步证认了分子吸收特征的候选载体。依据S星在IRAS LRS中的分类和尘埃物质损失率的增加,15颗内禀S星可以被分为三组。研究表明外赋S星和三个不同的组有各自不同的红外特性。2个外赋S星和组I中的7个内禀S星有非常相似的ISO SWS01光谱,它们的光谱正反映了来自恒星光球的辐射,因为由于较低的物质损失率在其中心星周围形成不了厚的拱星尘埃壳层。对外赋S星,几乎没有发现任何冷尘埃的信息;对于组I,有的表现出60µm红外超,而有的没有。组II有较厚的尘埃壳层,它与组I相比其光谱的峰值波长已向红端移动,并且它们的ISO SWS01光谱上显示出明显的尘埃发射特征。在组III中的内禀S星的ISO SWS01光谱呈现出较红的连续谱,其峰值波长大约为7µm,表明在其中心星周围存在着一个由较高的物质损失率所形成的很厚的拱星壳层,以至于在红外波段几乎完全遮挡了中心星。 3)分子H2O、CO、CO2和SiO对在S星红外光谱上出现的分子吸收特征有重要的影响。分子HCN和CS通常只出现在C星中,然而我们从S星的光谱中发现了HCN和CS分子可能对光谱的某些吸收特征也有贡献,如4.1µm吸收特征的候选载体为CS,仅出现在IRAS01159+7220(S Cas)和IRAS19126-0708(W Aql)中的2.90—3.30µm吸收特征的候选载体为HCN。
学科领域天文学
页数77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ynao.ac.cn/handle/114a53/4378
专题其他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杨孝鸿. S星的红外测光研究和ISO SWS01光谱分析[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S星的红外测光研究和ISO SWS01 (3226KB)学位论文 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杨孝鸿]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杨孝鸿]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杨孝鸿]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S星的红外测光研究和ISO SWS01 光谱分析.pdf
格式: Adobe PDF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