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NAO OpenIR  > 天体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组
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量的观测研究——直径125公里左右的小行星的CCD测光研究
王晓彬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黄润乾
2002-11-24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学位授予地点北京
学位专业天体物理
关键词小行星 物理参量 碰撞演化
摘要按照太阳系的行星由星云塌缩而成的演化理论,对在太阳系中处于特殊位置和具有特殊存在形态的小行星的物理参数的研究,可以为太阳系早期演化条件提供证据;为小行星碰撞演化研究提供边界条件。对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小行星样本的物理参数进行观测研究更有意义。 光电测光观测是研究小行星物理参数的主要手段之一,由小行星自转光变曲线推断出的小行星的形状和自转参数是以上两方面研究工作所必需的数据。在对现有自转速率的小行星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直径在100—150公里之内的小行星的自转速率具有较为特殊的性质,这一特性与小行星的碰撞经历有关。为此,我选定了一些直径在125公里左右的小行星进行观测和分析;一方面,测定它们的自转周期,进行“角动量衰减”现象的研究,另一方面,对小行星形状和自转轴指向进行估算,为小行星碰撞演化研究提供更为有利的证据。 论文首先介绍了较为基础的有关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数的测定方法,然后描述了本人的研究工作内容。第一章说明了对小行星进行测光观测的意义。为了了解小行星的光度这个物理量,在第二章中介绍了两种经典的小行星光度模型,讨论了小行星光度随相位角的变化及冲效应对光度的影响,分析说明了引起小行星光度变化的若干因素。第三章着重阐述了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数的研究方法,针对目前人们最常用的综合振幅和周期的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解的收敛问题,提出了一种解决的方法。第四章对小行星自转速率与直径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选定了一批直径125公里左右的小行星进行观测研究,给出了部分已处理完毕的小行星的自转周期、形状及自转轴指向的结果。近年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非单一周期光变的小行星,对这类更特殊的小行星的观测分析可能会对小行星碰撞演化理论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第五章中,针对2002年所观测的一颗非单一周期光变的小行星(469)的情况,尝试利用小行星受迫进动或双小行星运动理论,对(469)的光变曲线进行了解释。目前,对直径125究仅仅是一个开始,公里左右的小行星的形状和自转参数的观测研随着观测样本的不断扩充和反演方法的不断完善,不难想象,这一工作的研究结果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行星的碰撞演化,甚至太阳系的演化。
学科领域天文学
页数129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ynao.ac.cn/handle/114a53/6752
专题天体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组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晓彬. 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量的观测研究——直径125公里左右的小行星的CCD测光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2.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量的观测研究_王晓彬.(5016KB)学位论文 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晓彬]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晓彬]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晓彬]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量的观测研究_王晓彬.caj
格式: Unknown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