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数的观测研究─“AM-方法”的应用 |
| 张西亮
|
学位类型 | 硕士
|
导师 | 王晓彬
|
| 2006-06-16
|
学位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
学位授予地点 | 北京
|
学位专业 | 天体物理
|
关键词 | 小行星
测光观测
形状
自转参数
|
摘要 | 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数的观测研究是国际上的热门课题之一。对小行星形状和自转数的观测研究,可以为太阳系的早期演化条件提供证据;为小行星碰撞演化理论提供边界条件;尤其是对近地小行星的观测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光电测光是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数观测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由小行星的光变曲线反演推断出的小行星的形状和自转参数正是以上三方面研究工作所必需的数据。为此,我们选定了一些新的观测目标进行观测和数据分析:一方面,测定它们的会合周期,另一方面,在非线性最小二乘条件下,利用“AM-方法”对小行星的形状和自转参数进行测定,从而为小行星的碰撞演化理论提供更为有利的证据。 本课题要达到的研究目标是:扩充小行星观测资料;建立最小二乘条件下利用“AM--方法”进行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数观测研究的工作平台。 论文首先介绍了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数观测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然后详细描述了本人在说是期间所做的工作。第一章介绍了对小行星进行测光观测研究的意义。在第二章中介绍了引起小行星光度变化的原因,以及小行星光度变化与其形状和自转参数的关系。第三章着重阐述了测定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数的“AM—方法”及其收敛和自洽解的求解过程。第四章给出了新观测目标会合周期以及形状和自转参数的测定结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天文仪器的发展,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中、小型望远镜,开展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数方面的地面观测研究工作,既可以弥补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空白,又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国际热门课题中去。 |
学科领域 | 天文学
|
页数 | 57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ynao.ac.cn/handle/114a53/5551
|
专题 | 南方基地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张西亮. 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数的观测研究─“AM-方法”的应用[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
|
文件名:
|
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数的观测研究─“AM-方法”的应用.pdf
|
格式:
|
Adobe PDF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