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NAO OpenIR  > 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组
W UMa型相接双星的观测和理论模型研究
李立芳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韩占文
2003-11-24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学位授予地点北京
学位专业天体物理
关键词Wuma型相接双星 观测特性 恒星演化 理论模型
摘要星系和星团主要由恒星组成。大多数(50%以上)恒星都是双星或聚星的一个成员。相接双星的存在又十分普遍,在太阳系附近,95%的食双星都是W UMa型相接双星。如果考虑了观测选择效应的影响,约1%左右的F和G型矮星都是W UMa型相接双星。因此,了解W UMa型相接双星的起源和演化对研究星系和星团的演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收集了一些W UMa型相接双星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它们的轨道周期和光曲线的变化。从这些研究中发现了W UMa型相接双星中发生的并对其演化起重要作用的一些物理过程。通过对W UMa型相接双星AB And、AM Leo、AK Her和AP Leo的轨道周期研究,我们得到它们的物质转移率约为10~(-8) M_⊙/yr。并且由周期变化时标得到磁滞效应可能是引起W UMa型相接双星的角动量损失的主要物理机制。 结合W UMa型相接双星的观测特性,我们建立了一个总质量为1.8M。相接双星的理论模型。初始模型是一个主星十分接近其内临界等位面的分离双星,大约演化2.7×10~6年成为半接双星,经过3.45×10~7年次星开始充满洛希瓣,而演化成相接双星。相接阶段以对流公共包层中两子星间能量转移为主要特征。随后我们发现双星以热时标经历循环演化。而双星的循环演化不是在整个循环内都与W UMa型相接双星的观测光曲线的要求。我们计算了由引力波辐射引起双星系统的角动量损失的演化模型,发现双星系统还是经历循环演化,不过循环的周期变短,且双星系统的每一个循环处在半接状态的时间与处在相接状态的时间之比变小。由于考虑了恒星自转,我们得到的理论模型在W UMa型相接双星的观测周期-颜色图上的位置非常接近观测得到的上边界。我们的模型与Flannery (1976)和Robertson & Eggleton(1977)的结果相比有大的改进。
学科领域天文学
页数103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ynao.ac.cn/handle/114a53/4646
专题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组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立芳. W UMa型相接双星的观测和理论模型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WUMa型相接双星的观测和理论模型研究_(4614KB)学位论文 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李立芳]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李立芳]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李立芳]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WUMa型相接双星的观测和理论模型研究_李立芳.caj
格式: Unknown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